您的位置:首页>养生理论与实践冲和解密中医

冲和解密中医-思维导图

更新时间:2022.08.14

        本文简明扼要地从常识推论中医药为何有效。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只是希望一开始就能帮助大家建立对中医药的信心,让大家对中医药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详细的内容会在后续文章中一一阐述。


        人是经过自然界长久而严酷的优胜劣汰才进化成功的顶级生物。当风寒暑湿等环境变化,或受到微生物的侵害,或遭遇轻度的创伤时,人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调节恢复健康的状态。这就是人的自愈能力(系统),中医称之为“正气”。


        人可以看成生活在体液(血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社会,细胞在体液中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不断繁衍。自愈系统通过新陈代谢将体液中身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保持合适的水平,达到动态的物质、热量、水液等等的平衡。


        和缓有力的心跳,充盈畅通的血液,没有障碍的通路,可以保障自愈系统的正常运转。微循环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关键环节;微循环出现障碍,新陈代谢就不正常,是各种病最直接的原因。微循环障碍对应中医的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这些“郁”可以发生在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各个层面。


        或因环境条件过于严酷,或因自愈系统弱化,自愈系统无法自我调节恢复健康时,便需要医药的辅助。 医药应该辅助自愈系统发挥其本能,因势利导,而不是压制,充当“上帝角色”。西医治人的病,调控指标;中医治病的人,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西药大多经过合成或提纯,人体很难排除,副作用/后遗症明显。中药是经过几千年临床的天然产物,正确辨证施治(对医生要求高),副作用低,残留低,身体越来越健康。


        吃桂枝、麻黄会出汗,气血上冲;喝大黄会拉稀,祛除大肠郁热。中药有温热寒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差别,可以用来帮助人体调节代谢,补充/调动气血津液,祛除淤堵毒,从而使人达到气血充盈通畅的健康状态。


        以下内容有利大家理解“冲和解密中医”文章的重要知识;详细请参见本公众号的“人体生理-重点知识归纳”合集。


把脉揣测血液、津液状况
        把脉位置在动脉搏动相对明显的地方,如人迎、寸口、趺阳、太溪,主要探查心脏搏动输送血液到相关部位的状况,另外把脉隔着皮肤和肌肉,脉象与动脉血管及其周围的筋膜/肌肉/皮肤的状况必然也相关,可进一步推论与津液状况相关。身体完全健康的人,血液必然在身体各个层面都是充盈通畅,自愈能力强能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条件变化,心脏的搏动有充足的余力,脉搏必然是浮中沉都和缓有力。身体差的人,脉象必然与“和缓有力”有差距,或脉浮、脉沉、脉弦、脉细、脉弱,脉数、脉迟,或兼而有之。这些脉象反映血液和津液在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状况。


v 物质平衡   
        在消化吸收起到中间转变、最终排泄的过程中,糖 、脂、蛋白质、水 、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都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同时进行,互相转变,互相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无论是营养物质摄入,还是代谢废物的排泄,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物质平衡,导致功能的损伤。“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人体将不同的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主要是呼吸、出汗和大小便)排出,这些途径可以互通有无,但不能完全取代。


v 热平衡-产热与散热
        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释放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以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分子之中。产热由体液(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散热主要由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血流量,从而控制皮肤散热量能。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或高强度的运动时,出汗蒸发就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人体的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可因为热传导障碍而出现局部的“郁热”;温病学派的“透热转气”理论意义重大。


v 水平衡-津液/血液
         成年人体液约占体重的55%-60%,总水量的2/3在细胞内,1/3在细胞外。细胞外液约3/4是组织间液,1/4是血浆。人体每天通常摄入2-3升水(含食物中的水),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排出约850ml水,称为不显性失水;胃肠分泌消化液6-8升,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只有150ml左右的水由粪便排出;腹泻时排出水分明显增加;排出的尿量在1-2升之间。气温低,尿多汗少;气温高,尿少汗多。摄入水多于排出,人体水分增加,出现中医所说的湿和水饮现象。摄入水少于排出,人体失水,出现津液血液不足的阴虚血亏现象。


        微循环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关键环节;微循环障碍是各种病最直接的原因。随后将有专门的文章来阐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