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分类
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蓬、而命寓焉。
肾应北方之水而生。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府应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肾为五脏六府之夲、十二脉之根。人资之以为始。故言:先天之本在肾。
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肠胃涸绝而死。一有资身必资谷气。谷入胃洒陈六府,而气至和调于五脏。酸入肝以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以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以养骨髓。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故言:后天之本在脾。
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之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音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养不休。五十而大会。
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肢)。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
卫气者。其悍气之慓疾而先于四末(肢)、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间行于五脏六府。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和经。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步,五经并行。
谷气入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故言: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胃者五脏六府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府皆廪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依次传下。
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有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七日不食肠胃涸绝,死。
五谷。秔(稻)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粘)米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现今菜丰富请另查)
五色;黄宜甘、青宜酸、黑宜咸、赤宜苦、白宜辛。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偏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五脏偏阴偏阳症现),夭之由也。
脾病不及者,宜食甘。稻米、牛肉、枣皆甘。
心病不及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
肝病不及宜食酸。犬肉、李、韭皆酸。
肺病不及宜食辛。鸡肉、桃、葱。皆辛
肾病不及宜食咸。大豆、猪肉、栗皆咸。
五禁:肝病不及禁辛、心禁咸、脾禁酸、肾禁甘、肺禁苦。
肝色青太过风克木宜食甘(治未病)稻米、牛肉、枣…
心色赤太过克肺宜食酸收气。犬肉、李、韭…
脾色黄太过克肾宜食咸。大豆、猪肉、栗…
肾色黑太过克火宜食辛以散之、鸡肉、桃、葱…
五味太过致病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腓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病而发落。
酸走筋。多食令人癃者。酸入胃,其气涩而收。上之两焦,不能出入。不出即留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蜷,约束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阴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
咸走血。多食令人渴者。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渴。血脉者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
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者。辛入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走诸阳。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之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与汗俱出。
苦走骨,多食令人呕者。苦入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则三焦之道,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故苦入而走骨。苦入而复出知其走骨。
甘走肉,多食令人悗(闷)心者。甘入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令人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知其甘走肉。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藏)伤在五味。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故五味有禁,无令多食。五味:辛散、酸收、甘缓、苦泄、咸软。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